焦点要闻:番禺寻古探幽 | 古园有座三眼井,养育一方人

2022-09-15 17:26:39    来源:大洋网    

大洋网讯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这个“水土”的定义,古井大概是最具代表的记忆之一。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古井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成为人们生活食宿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时代大潮翻涌,社会发展进步,古井逐渐成为过去式,变为特定时代的纪念标志。

一口古井,是历史的象征,它镌刻了一座城市的记忆,而大岭村里永思堂的三眼井正是番禺作为岭南古邑的一个特别印记。记者近日探访三眼井,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永思堂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玉带河绕流村间,永思堂就在玉带河边。永思堂又名“朝议第”,原为陈仲良私宅。陈仲良字希亮,号罗山,为大岭村陈柳源堂二十三世孙,清嘉庆十三年考取举人。

永思堂建于清道光年间,为陈仲良就任南阳知府后回乡修建的,占地面积2645.7平方米,宅屋总面阔30米,深三进40米,全堂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现仍保存原有建筑的平面布局、外观风貌、时代特征及番禺地区传统建筑工艺手法。

这口三眼井正是位于永思堂宅地西侧的厨房旁,安静、祥和、有亲切感是记者对这里的第一感觉。三眼井从上方看上去像一个“品”字,在井口上方有一棵历史悠久的龙眼树,它宛如一名历史见证者,默默看着这里发生过的故事。

三眼井正面对着新修复的墙壁上还画有了壁画,还原了人们在这里打井水后,用来洗漱、浇菜、饮用的真实生活写照,可见这口三眼井的重要性。

曾经的永思堂人丁兴旺,在鼎盛时期同时居住了七房,超过百人。日常用水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智慧的陈氏先人就在厨房旁建造了三眼井,这在岭南古私宅里面现存不多。三眼井井口直径1.5米,深3.8米,存水量可达8立方米,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

由于井内砌上了大青砖固土和加盖了四块长2.2米的花岗岩大白石板,该设计不但让人们能安全取水外,还能让汲水人之间互不抵触。

在大岭村生活了65年的退休老师告诉记者:“由于永思堂内住的人较多,厨房就在旁边,为了能将水供应给全族人使用,井口必须要挖得大,但由于井口大,人们站在井边挖水存在安全隐患,于是就在大井口上加盖了花岗岩大白石板,并在中间留了三个井眼。因此这口井也命名为三眼井,这样的设计能容纳多人来打水,也很安全。”佳叔说,这三个凸型外圆直径50厘米、内口直径30厘米的井眼,其外形精美,巧夺天工,在当时具有丰富的参观和研究价值。

由于三眼井的水源主要是纯正的地下水,而部分水源靠近玉带河,因此会将玉带河的水渗进去,那以前人们在这里饮用的井水是否干净卫生呢?

佳叔给出了答案:“在那个年代井水很干净,人们洗漱、做饭用的都是地下的井水,我们以前站在水渠旁看的地下水也是很清澈的,并不会掺杂其他的化学物质,因此以前大家都会饮用井水。井水喝起来跟现在的自来水并无差异。”由于三眼井只供永思堂的住户使用,不对外开放,成了这户人家生活用水的专属水井,它宛如一位母亲默默养育着这里的人。因此,三眼井成了陈氏家族不同寻常的文明遗产,既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传统遗存,也是一种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

据了解,2011年1月,永思堂被登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石楼镇决心对永思堂进行修复保护。“永思堂见证了大岭村陈氏家族的兴盛繁荣,更见证了大岭村的历史变迁,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古迹。”番禺区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这样评价。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肖桂来 李波 通讯员 杨璐 张忠明

关键词:
[责任编辑:h001]

资讯播报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