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冬奥·记者走笔|2008到2022,“双奥之城”的变与不变

2022-02-06 06:15:09    来源:河北新闻网    

从2008年到2022年,北京成为“双奥之城”,而我则成为“双奥记者”。14年,现场采访这两次奥运盛会,感觉既有熟悉的味道,也有让人惊喜的地方。

初到北京赛区,每一个中外记者和运动员,都深深被这座城市的热情好客和开阔胸襟感染。这一切,与14年前如出一辙。

北京冬奥会邂逅中国春节。为了这场全球性的冰雪盛会,很多此刻本应与家人团聚的中国人,来到北京、张家口,热情招待来自国内外的宾朋。

图为参加北京冬奥会报道的河北日报记者王伟宏 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在冬奥竞赛场馆,在新闻中心,在高铁车站……这几天,走在冬奥闭环区域里,我们看到的都是一张张亲人般的笑脸,听到的都是那句再亲切不过的“过年好”。

是的,不管是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见面第一句话都是这句传统的中国问候,特别是在除夕和大年初一。很多人甚至不厌其烦地给“老外”们讲解这三个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

在新闻中心,我就见到这样一幕——一位志愿者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给三位外国记者解释“过年好”的含义,讲述延续千年的中国年节文化。

不管是夏季奥运会还是冬季奥运会,另一个不变的,就是中国健儿追求卓越、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尽管北京冬奥会赛程刚刚展开,但哪怕只是出战资格赛、小组赛,哪怕所从事的体育项目在国内刚刚起步、在冬奥赛场毫无夺牌希望,我们的冰雪健儿依然拼尽全力,只为哪怕一点点的进步。

这,不就是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真实写照吗?

图为参加北京冬奥会报道的河北日报记者王伟宏 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相比不变,变化就更多了。

比如科技。每一届奥运会都是新科技的展示舞台。早在北京冬奥会还没开赛时,提前来到北京的中外记者就首先被“天上掉馅饼”震撼了——

在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媒体餐厅,你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点餐、付款,没多久,一盘香喷喷的饭菜就顺着餐厅顶部的机械传菜系统送至你的餐桌。媒体餐厅开业的最初几天,最常见的“名场面”就是各路记者举着手机、相机、摄像机,竞相拍摄美食“从天而降”的画面。

而在“天上掉馅饼”的背后,还有“机器人大厨”。这些天降美食,不管是中餐还是西餐,竟然都是由机器人制作的。

智能,快捷,无接触。这一切一切都让人宛如置身科幻电影之中。而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这些显得愈发有价值。

再比如低碳环保。之前在采访中得知,每个冬奥场馆在建设、改造等阶段,都采用了最适合的低碳设计、材料、措施。

这些,我们或许看不到、摸不着。但当置身场馆,每次接通电源,打开电脑、手机、电灯时,一股强烈的自豪感都会发自内心,直冲脑海。因为,北京冬奥会场馆里的所有供电,都是绿色电力——在奥运历史上,北京冬奥会首次实现了100%绿电供应。更自豪的是,这些“绿电”来自我的家乡河北。 (河北日报记者 王伟宏)

[责任编辑:h001]

资讯播报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