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内卷化竞争 家长的焦虑源于何处?

2021-08-19 13:38:58    来源:北京时间    

8月18日,《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正式发布。

根据措施,北京市将围绕“治乱、减负、防风险”的工作要求,校内校外双向发力,确保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于2021年底前有效减轻、两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双减政策落地,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享受到了减负的快乐。不过,对于有些家长来说,减负政策并没有缓解他们的焦虑,相反他们感觉压力更大。他们第一反应是自己孩子的优势如何产生,怎么能让孩子多得几分。

面对内卷化竞争,家长的焦虑源于何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

对于家长来说,减负政策并没有缓解他们的焦虑。这并不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而是在意料之中。因为只是监管校外培训机构,而不去引导家长对校外培训的诉求,肯定会出现新的焦虑。以前大家可能更多的是指责校外培训机构制造焦虑营销,但实际上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主要的培训需求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整体学校教育质量是否满足了家长的教育需求,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实际上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还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等问题。如果不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不能满足学生教育的需求,那么家长就有可能去选择校外培训机构去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其次,现在推进了双减,禁止校外培训机构在假期、双休日、寒暑假进行培训,但假期学生应该去哪,现在没有替代措施。虽然,教育部门提到要学校、社区推进托管服务,但托管服务的质量是否能得到家长的认可?现在其实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不能够推出高质量课后服务及高质量托管服务,很显然家长还是会充满焦虑感。尤其寒暑假,孩子在家里没地方可去,把孩子送到托管班,又担心托管班质量不高。

第三,现在一直推进减负,但其实忘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为什么减负?每一次减负都导致学生的负担沉重,这是因为高考、中考制度没有改革,我们还是用单一的分数选拔评价学生,把学生纳入一个跑道来进行比拼。这种情况下,家长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提高分数,来提高竞争能力,进入更好的学校。而我国在具体办学过程中还存在学校等级化的问题,比如职业教育低人一等,没有把职业教育办成平等的类型教育,大学分为三六九等,没有去促进各类大学办出一流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怎么缓解家长的焦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

第一,必须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第二,必须要有替代性选择,要推出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托管服务,而这一业务需要经费、师资等加以保障。

第三,更加关键的是要改革我国的中考、高考制度,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为学生拓宽多元选择,而这又是几十年来一直没有攻克的难题。

如果不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只有监管培训机构,那很显然还可能会导致更加复杂的培训乱象,即从公开的培训转到地下,转到家庭,那样监管会更加艰难,这实际上是推进双减政策,必须防止的一个走向。简单来讲,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浙江大学社会学副教授 李昂然:

在既有的以升学竞争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对于教培的管制效果仍然有待研究。

以往研究表明,以韩国为例,即便是强制政策出台,并不能扭转白热化的教育竞争,反而会加深教育不平等,因为富人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去寻求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这些资源对于社会大众的排他性更强,从而形成阶层固化。我们需要警惕出现这个趋势。

当下应试的教育评价机制确实是父母焦虑的重要来源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升学压力分为量和质的区别。在数量上,给予更多孩子升学机会,减少应试限制,并不会降低竞争强度,因为父母会要求孩子去竞争质量更高的学校,因此升学压力是始终存在并且影响到所有家庭的。

“差异化竞争”需要对当下的教育评价体制进行系统性变革,是个缓慢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种需求和社会分工会更加精细,在宏观社会结构变化过程中,更加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模式会逐渐替代目前单一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今年两会上,有两会代表曾指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而这些更多依赖于家庭教育的培养而非学校教育。中国家长对自身教育角色认知的缺失及误解,逐渐推动了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对孩子学业压力不断加码。

双减背景下,家长们该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

减轻学生的负担,必须要实实在在的推进制度改革。如果不打破唯分数论的单一分数评价体系,要求家长改变观念是根本不可能的。举一个国外的例子,德国就没有培训需求。为什么?因为职业教育跟普通教育是完全平等的,没有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享受的待遇、地位完全平等。如果我们做到这样,家长还会焦虑吗?

浙江大学社会学副教授 李昂然:

面临现在日益复杂的政策环境,父母其实是最难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是人之常情,但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和发展。教育孩子并不只是在物质资金上的全力以赴,更重要的是和孩子多沟通交流,真正了解和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理性客观地寻求自己的目标。

作为家长,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孩子自身的发展出发去鼓励孩子寻求适合自己的路。在当下“内卷”的大环境下,需要理性思考孩子教育投资的方式和效果。

同时,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家长需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和孩子一起参加有益的家庭活动。这对孩子的智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都会有很好的帮助。

常州开放大学校长 顾锡宏:

“拼爹”拼的不是家长的学历、财力,而是家庭教育的理念、素养、水平和维护亲子关系的能力。“家庭教育实质是生活教育,核心是让孩子成人。首先要教孩子学会做人,再是学会生活,最后才能学会学习。

“双减”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家长因此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加强体育运动,鼓励孩子拥有艺术、体育类的兴趣爱好。

厘清家庭、学校之间的关系和责任,孩子学科学习的事情,放心交给学校,家长则关注孩子的品德行为习惯,为孩子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面对双减政策,教育者该怎么做?

浙江大学社会学副教授 李昂然:

教师是目前承受压力最大的群体。我们应该从制度层面去保障教师的权益和促进教师和父母之间的良性沟通,使得教师和父母都能从孩子自我发展的角度出发去促进孩子的教育。

“双减”政策会扭转近几年师范类学生涌入教培行业的趋势。因此,社会应该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并利用市场机制有效调节和保障教师待遇,从而保障和促进师范类学生就业。

公办学校教师是教育服务均等化最重要的服务提供者。当前我们面临的是公办学校质量参差不齐,老师评价和流动体系相对落后的困境。从老师自身出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管理业务能力,并且践行教育公平和社会平等理念,帮扶弱势家庭子女,这是我认为每个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然而,我们应该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仅仅把负担和压力放在我们的老师个人身上,并不能解决当下日益扩大的教育差异,应该从制度层面去思考如何科学公平的分配教育资源,改善教师的待遇,促进教师的良性流动。

“双减”后多出的课后时间如何安排?

常州开放大学校长 顾锡宏:

这需要家长更高质量的陪伴,游戏、运动、阅读和交流等。对待孩子要更有耐心,同时要提升自己与孩子相处的能力,不能动不动就起冲突。

其次,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责任心、主动性、自制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这些都需要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培养渗透。例如,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家庭作业要定时、快速、限时独立完成,注意书面清洁程度等。

还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生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前提,生活习惯是学习习惯的基础。在家中,要让孩子参与家务,在学校,鼓励孩子参加劳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这样的劳动过程中,既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

最后,家长要和教师协同,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包括怎么复习、纠错、总结归纳等,这些专业性问题,可以多向老师请教。

双减政策落地后,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提升家庭教育素养与能力,这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责任编辑:h001]

资讯播报

联系我们:434 921 46@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200237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