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故纸无声诉风云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80周年文献展”

2021-12-09 10:49:03    来源:大洋网    

展览现场展示的文化人士转移路线图。

为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生动反映80年前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伟大历史事件,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办的“故纸无声诉风云——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80周年文献展”于12月8日开幕,并在省立中山图书馆革命广场举行开幕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交响乐团、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等领导及华南抗战史专家学者约150余人出席活动。

珍贵文物还原昔日历史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因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区的相继沦陷,大批文化界进步人士、爱国民主人士转移到暂时未受战火侵扰的香港,通过各种途径发表抗日主张、进步言论,使香港抗战文化活动空前活跃,成为对外宣传团结抗战的重要阵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中共广东党组织和东江抗日游击队,团结粤港澳地区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联合开展一系列紧急工作,营救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这次行动历时半年多,共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等800余人。著名作家茅盾在《脱险杂记》中将这次营救行动评价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本次展览依托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中大量的珍贵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以“时人写时事”为切入点,结合场景搭建、文字视频等多种元素,按照“以笔救国,号声嘹亮”“凝心聚力,千里营救”“留存文脉,开拓未来”三大部分,生动描绘80年前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展览甄选省立中山图书馆实物文献40余种,客观、翔实地重现营救过程的艰辛和风险,其中既有夏衍、茅盾、梁漱溟等被营救文化名人从香港脱险后发表的纪实文章,抗战时期香港出版的进步报刊、抗日题材版画,又有连贯、黄秋耘等参与营救工作者撰写的相关回忆录等。

本次展览展出的历史出版物

梳理转移路线活化古道历史

故纸无声,默诉风云。本次展览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深入挖掘,仔细梳理出大营救转移路线。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这场秘密大营救,历时近二百天,行程上万里。营救工作胜利完成以后,很多人认为脱险路线的选择,对于成功突破日本侵略军封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南粤古驿道作为胜利大营救的必经之路,在获救名人的回忆文字中得到详细呈现,为活化利用南粤古驿道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文献佐证。而古驿道上数以千计的无名英雄默默奉献,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波澜壮阔的雄伟篇章。

展览开幕式上,广州交响乐团首席、副团长张毅和他的团队“飞·粤”弦乐四重奏,共同演奏马思聪《第一弦乐四重奏》选段及《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青年学子们集体朗诵经典诗篇《再会吧,香港》,重现80年前烽火岁月中延绵不绝的家国情怀。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月16日,带领读者通过文献重温红色历史、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

本次展出文献中,有夏衍、茅盾、梁漱溟、萨空了、华嘉等文化名人回忆作品在1943年前后的初印本。如作家夏衍的《走险记》(1942年版),记述了香港沦陷后,夏衍等人从香港用渔船渡海至澳门,再乘船转都斛登陆,后由陆行至台山这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萨空了的《香港沦陷日记》(1946年版),记事时间从1941年12月8日战争爆发开始,到1942年1月25日作者逃离香港为止,历时共49天。其中不仅有萨空了本人在香港沦陷前后的经历,还记录了许多当时在港文化名人梁漱溟、邹韬奋、范长江等数十人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诗人徐迟在印刷所待印的《诗歌朗诵手册》(1942年版)清样毁于炮火,仅存一份初校稿;1942年初逃离香港前,徐迟忍痛销毁了他的所有书稿,将该初校稿装在一个热水瓶内,从澳门经沦陷区带至桂林后出版。此外,展览结合对营救路线的梳理,挖掘出一批广东、香港、澳门等地三四十年代的文献资料,如1934年版《今日之四邑》,内有广东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四县旧照100余幅;以及罕见的营救行动集中点“香港大中华酒店”旧照等。

本次展览展出的珍贵历史旧照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浩宇

图片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提供

通讯员:黄冬凌 何靖怡

[责任编辑:h001]

资讯播报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